专注电炉铸造10年
全国咨询热线:15028752820

炒钢与百炼钢:东汉时期的炼钢技术有多牛居然领先西方1800年

发布时间: 2024-08-25 14:42:31 作者: 爱游戏体育登录网页入口

  我是棠棣,一枚历史爱好者。欢迎各位【关注】我,一起谈古论今,纵论天下大势。君子一世,为学、交友而已!

  东汉时代,我国炼钢技术也有不少重要的发明,取得很大的成就。其中以铸铁脱碳制钢工艺和炒钢技术尤为突出。

  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,采用脱碳的办法炼制成钢铁,这是我国古代炼钢的一种重要方法。东汉时代我们国家固体脱碳制钢技术已大范围的应用,而且在冶铸工艺上已经实行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规格化。如在河南渑池发现的汉、魏窖藏大批铁器中,就有许多铸铁脱碳钢的钢件,包括斧、镰等工具和兵器,从外形看是铸件,从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看基本是钢,而且夹杂物极少。

  根据考古发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:汉魏时的器物虽然产自不同作坊,但其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却大体相近,尤其是碳的含量基本统一,表明东汉时期固体脱碳技术已达到一定规格化的程度。

  在郑州市博物馆中,收藏有六件东汉铁剪。经研究,证明它们是用铸件脱碳淬火而成,金相检验的根据结果得出:剪刀整个断面都是含碳量为1%的碳钢,组织均匀,渗碳体成良好的球状,和现代工业中所使用的碳素滚珠钢相似,而质地非常纯净。其硬度和弹性都达到很高的标准,突出地反映了东汉时代铸铁脱碳制钢工艺的成就。

  西汉末期创造的“炒钢”技术,在东汉也有进一步提升,并推广应用。“炒钢”是把生铁加热后加以炒炼,使之脱碳成钢。“炒钢时,首先把生铁在空气中加热,使其处于半熔融状态。加热到1200度时,含碳总量3%的生铁,由约60%的含碳量1.7%的奥氏体和40%的含碳量3.7%左右的液体组成,通过不断地搅拌,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,使液体中的碳氧化;随着温度上升,奥氏体中含碳量逐渐下降;铁中硅锰氧化后与氧化铁生成硅酸盐夹杂,如果在半固体下继续搅拌,借助空气中的氧把所含的碳再氧化掉,就能成为低碳熟铁。

  也可以在它不完全脱碳时.控制所需要的含碳量,终止炒炼过程,就能成为中碳钢或高碳钢。

  这种钢由于含碳较高,氧化程度较低,与低碳熟铁相比所夹杂物应较小较少,经反复锻打,即成优质钢材”(《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》)。这种技术比起块炼法(即块炼铁渗碳制钢)是当时炼钢技术的进步。

  铁工具已多用钢刀,《考工纪·车人》郑玄注“首六寸,谓今刚关头斧”。贾公彦疏:“汉时斧近刃,皆以钢铁为之。”由于炒钢技术的推广,钢和熟铁产量大增,东汉时已出现熟铁的专用词-“镖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镖,铁之页也。”目前已发现汉代几座炒钢炉和为数不少的以炒钢锻制的器物,如河南南阳东郊出土的一件铁刀,宽11.2厘米,长约17厘米,刀背厚约0.5厘米,形制较特殊,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刃部的锻接痕迹,其刃部就是用高质量的炒钢锻接而成。

  炒钢技术的出现,标志着炼钢技术新阶段,它可以使社会上得到大量的廉价的熟铁和钢,对于生产工具的改进,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,欧洲用炒钢方法把生铁炒炼成熟铁,是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。而我国在东汉时代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,比欧洲要早一千八百年之久。

  由于炒钢技术的提高,东汉时代出现了“百炼钢”。所谓“百炼钢”者,即将炒钢反复锻打,每加热锻打一次称为一“炼”,以炼制成含碳量高,含杂质少而组织均匀的优质钢。在魏、晋的诗文中,就把精良的钢称为“百炼精钢”或“百炼钢”,如陈琳的赋中就有这方面记载,百炼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。

  这是炼钢技术史上的重要革新,直到现代,生铁仍为炼钢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。但这种炼钢技术的困难很大,主要是难于控制含碳量,在古代缺乏化学分析的条件下,只能靠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。东汉炒钢技术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,而且应用得十分普遍,一般的过程是,先寻求矿石,冶炼成生铁水,然后炒炼成钢,再反复锻打,制成较为名贵的器物(大多数都用在武器)。

  “今军师兵,不祥之器也,君子本不当有也,………不贵用之也。但备不然,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,求其中铁,烧冶之使成水,乃后使良工万锻之,乃成莫耶”(《太平经》卷72《不用大言无效诀》第一百一十)。

  “莫耶”是古代有名的钢剑。可见,东汉时炒钢技术的应用,特别是制造武器方面,已经十分普遍。东汉的王充在所著的《论衡·率性篇》中也说:

  “世称利剑有千金之价。棠溪、鱼肠之属,龙泉、太阿之辈,其本铤,山中之恒铁也,冶工锻炼,成为铦利。岂利剑之锻与炼乃异质哉?工良师巧,炼一数至也。

  这里说明炼成利剑的钢,重点是“工良师巧”。由于“精钢”(《北堂书钞》卷121引),晋刘琨《重赋卢谌诗》中有“何意百炼钢,化为绕指柔”(《昭明文选》卷25)。可见,“百炼钢”在东汉时代就已为人尽知。

  在东汉时代“百炼钢”已经有一定工艺标准,因而有“三十炼”、“五十炼”、“百炼”的区别。在炼制刀剑时,用生铁炒成的钢为原料,可以用同一种钢料反复折叠锻打,也可用数层成分略有不同的原料叠打,然后加热折叠再锻,反复多次(见《中国古代的百炼钢》载《自然科学史研究》1984年第4期)。所谓“卅炼”即加热锻打折叠三十次;“五十炼”即加热、锻打、折叠五十次。“百炼”当然就是百次了。

  “永初六年(公元112年)五月丙午造卅(炼)大刀,吉羊(祥)宜子孙”(《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》),说明这把刀也是以“卅炼”工艺制成的。

  1978年江苏徐州铜山县驼龙山汉墓出土的一把钢剑,剑把正面就有铭文“建初二年(77年)蜀郡西工官王情造五十凍(炼)△△△孙剑△。”内侧上阴刻铭文“直千五百”(《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炼钢剑》)。

  铭文不仅告诉我们此剑为“五十炼”工艺制品,而且标明价钱“千五百”,是极可贵的资料。以“百炼”工艺制成的钢制品,在日本保存一件,即1961年日本奈良县古墓中出土的钢刀,上有错金铭文:

  “中平△(年)五月丙午,造作(支刀),百炼清(刚),上应星宿,(下)辟(不祥)。”(《奈良县栎本东大寺古坟出土汉中平纪年铁刀》)

  “中平”是汉灵帝年号,时间为公元184--189年,说明这是中国东汉时期制造的一把“百炼”钢刀,但不知何故流传到了日本。

  东汉时代的“百炼钢”代表了当时炼钢工艺的顶配水平。如东汉末建安年间,曹操令人造五把宝刀,三年才造成。这五把刀称“百辟刀”,是百炼利器,曹植还专门为此作赋,盛赞其锋利和炼制之不易”,可见其刀之贵重。

  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曹丕也曾令“国工”选“良金”,炼成三把宝剑、两把匕首和一把陌露刀,它们也是“至于百辟”才炼成的。他在《典论·剑铭》中说炼钢的时候“五色充(或作“跃”)炉,巨囊自鼓,灵物仿佛,飞鸟翔舞”。炼成的宝剑,有“光似流星”而名为“飞景”的,有“色似彩虹”而名为“流采”的,还有名为“华锋”的。

  宝刀中有的“文似灵龟”,有的“采似丹霞”,有的“似霜”;匕首有的“理似坚冰”,有的“曜似朝日”,露刀则“状如龙纹”(《典论·剑铭》)。这些花纹和色泽究竟是怎样,虽然今天无法得知,但也可推测其精美、锋利绝非一般刀剑可比。

  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【关注】我私聊,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第一时间回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